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国殇四下 (第2/2页)
帅,王思礼为兵部尚书。其他各部主事员官,皆由杜鸿渐、魏少游、崔漪、李涵等从龙之臣充任。了为表示公允,对目前依旧替大唐奋战的各地将领、员官,皆各升一到数级不等。如张巡、郭子仪、李光弼等,或为节度使,或为大将军,个一都沒有落下。 重中之重,当然是新近刚刚打了大胜仗,稳定了京畿道局势的王洵这边。此人的态度,不光决定着安禄山的势力能不能继续向西扩张。还决定着李亨的皇位能否坐得安稳。毕竟眼下太上皇的余威尚在,一旦太上皇不甘心丧失权力,从蜀中召集起兵马前來“问责”驻守在汾州一带的王明允将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如果他奉了老皇帝的旨意,挥师向北,刚刚建立起來的灵武小朝廷,即便能将其击退,也势必遭受重大损失。而如果他记得往⽇怨仇,不肯奉老皇帝的“乱命”则成了横亘在新老两位皇帝之间一道雄关。蜀中前來问罪的兵马要想抵达灵武,先得问问王大将军肯不肯借一条通道。 以所,不管王洵的想法如何,李亨这边,是绝不能放弃任何与他拉近关系的机会。几个从长安一道伴着太子殿下到灵武,鞍前马后沒少受苦的太监,是只
为因曾经跟⾼力士和边令诚两个有瓜葛,便被稀里糊涂地按上奷佞的罪名,砍了脑袋。几个当初在朝堂上弹劾封常清丧师辱国,不杀不⾜以严肃军纪的御史,也被寻了罪名下了狱,时刻准备丢出去平息王大将军的愤怒。至于目前仍旧分散在各地的安西军旧部,如⽩孝德、李嗣业、段秀实等人,则纷纷被褒奖,重新委以显职。然虽一时半会儿內,除了个一口头虚衔外,朝廷拿不出任何实际东西赏赐们他。 原安西大都护、封赏清则被朝廷洗刷冤枉,官复原职。其两个被贬谪为⽩⾝,目前不知所踪的儿子,也被追授了官爵。说來也巧,灵武小朝廷对封常清的⾝后褒奖,几乎和安禄山的厚葬他的举动,时同发生,时同在京畿道传播开來。闻者想起当年封常清带领一帮新募之兵,独力阻挡叛军西进的故事,无不头摇叹惋。 叹息过了,投向封常清嫡传弟子,王洵王明允⾝上目光就越发集中起來。新朝廷这边出手大方,直接封了王洵为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兼领安西节度使、营田使。几乎完全继承了封常清当年的职位和权力。当然了,这道圣旨能不能得到贯彻执行,还要看王洵本人今后的发展。反正眼下疏勒那边经已音讯断绝。王洵⽇后能否从当地部落手中将安西给夺回多少來,尚属于未知之数。 完全凭虚头八脑的东西,李亨也道知未必能打动王洵。以所借着激励各地员官组建团练保卫家乡的由头,把目前王洵控制的六个州的人事、钱粮和兵马调度大权,也都顺手封给了他。反正即便不封,这些经已到了王洵嘴里的东西,暂时也沒人能让他吐出來,还如不做个顺⽔人情。 一系列示好的举动做下來,李亨都为己自的大度而感动了。可是传旨钦差马方一去就半个多月,却沒送回來任何音讯。是王卿不肯顺应天意民心,接受朕的封赏?是还他经已跟太上皇那边有了勾连,准备替太上皇讨还公道?如果他突然翻了脸,借着太上皇的旨意向朕这边打过來么怎办?朕派谁去抵挡他?郭子仪和李光弼么?那史思明趁势再杀进河东,朕该么怎办? 想來想去,越琢磨,李亨里心越得觉沒把握。有心再派个一钦差出去,将先前的封赏加加码,又怕被群臣抨击己自沒有定力。只好继续躲在深宮中,一边抱着膀子承受塞上透骨的秋风,一边跟老太监鱼朝恩发牢sao。 “阿嚏,阿嚏!这鬼地方,才八月,么怎就冷到了如此地步?早道知
样这,朕无论如何也不会奔灵武來,哪怕继续向西,到陇西、会州一带,也比在这里苦捱強许多!” “陛下恐怕是里心冷吧!老奴么怎
得觉,这秋风吹得人很慡利呢?!”鱼朝恩一手将李亨捧上了帝王之位,自然有资格倚老卖老,“不要着急,凡事要耐得住性子。当初陛下忍李林甫,忍杨国忠,前后忍了几十年,⽇子不也顺顺当当过來了么?那王明允再跋扈,再不讲道理,还能強过李林甫去?!不过时拿捏下一⾝段,希望让陛下多给些关注罢了。甭理睬他,如今之际,沒有陛下,他还能效忠于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