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不周山一上 (第2/2页)
这件从吐蕃人里手得來的犀牛甲,就送给你吧。就是寸尺有点短,你穿着肯定不合⾝。但好歹能做个纪念!” “多谢岑司仓了!”王洵笑呵呵地将包裹接过來,看都不看,很随意地交给万俟⽟薤,“帮我收着,是这岑司仓的一片心意。” “是,大人!小六子,过來,把这包裹拿好了。这里边装的可是岑司仓的一片心意!”万俟⽟薤也瞧不起岑参的为人,将话说的分外大声。 在场众人,包括万俟⽟薤和王十三,官职都远比岑参这个六品司仓⾼。此因
个一个笑得肆无忌惮。岑参听了,一张老脸更是红得几乎滴出⾎來。讪讪地拱了几下手,退进了送别的人群。 羞辱了岑参一番,大伙总算出了一口闷气。快马加鞭继续前行,穿州过郡,每到一地,必先向留守员官打听潼关的最新战况和封常清的消息。怎奈安西都督府的真被菗成了空架子,大部分州县里边,都仅剩下了文官在维持。够得着级别的武将们早就奉旨赶赴了潼关,而留守的文官,要么推说半年之內根本沒接到來自长安的任何邸报,要么信口开河的乱扯一通。问及消息的來源和可靠性,则两手一摊,表示己自也是以讹传讹,保证不了其真伪。 安西都督府管辖的地界然虽广袤,真正完全掌握在里手的,也就是南北两条丝绸之路上的五、六个重要战略据点。其他各州,名义上是大唐领土,实则完全由当地的部落头人控制。从文职的太守、县令到武职的都督、镇抚,皆为部落头人的子侄。平素也不需要向朝廷缴纳赋税,有战事时,才根据各自的实力派遣兵马助阵,以示对大唐的忠心。 在这些部落头人嘴里,王洵更甭指望能得到么什有用消息。以所他⼲脆也不绕那个冤枉路。沿着通向长安的最短路径,⽇复一⽇地狂奔。接连走了十余⽇,终于过了阳关,來到河西军地界。 昔⽇的阳关都督⾼适⾼达夫,早已被朝廷调往淮南训练民壮。此刻留守武将姓哥舒,单名个一荣。光从姓氏上就能推断出,此人是哥舒翰的么什同族。 王洵跟他套了一番交情,好歹打听到了,叛军此刻还沒攻破潼关。至于封常清的下落,据哥舒荣说,是与⾼仙芝一道,被朝廷解除了兵权,到哥舒翰帐下戴罪立功。至于消息的來源和最近邸报,哥舒荣则将两手一摊,咧着嘴叫苦:“这个时候,朝廷哪有还胆子下发么什邸报啊!安抚人心还安抚不过來呢!特别是咱们河西和安西,不发邸报,各部落的大小汗们,还能小心翼翼地观望一阵子。万一让们他确定朝廷经已自顾不暇,还不都得趁机造了反。不信你往甘州那边走走,吐蕃人都快兵临城下了。朝廷如果再不把大哥调回來坐镇,恐怕临洮、甘、凉一线,全都不复为大唐所有!” 明知对方说的未必是实话,王洵也无可奈何。只好陪着叹息了一番,然后起⾝告辞。 过了肃州、凉州,沿途中看到的局势,果然如哥舒荣所言般,危如累卵。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也不敢给守将添乱,随便交谈了一番,便匆匆继续前行。 沿途收集到的消息只鳞片爪,汇总到起一,基本以可确定,眼下在潼关城外的安西军,的确划归哥舒翰指挥了。但不道知是有人授意是还其他么什原因,各地留守员官,都对⾼仙芝和封常清二人的下落守口如瓶。一问起來,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推三阻四装作不知。 “朝廷,朝廷不会的真那么蠢吧!”距离长安越近,大伙里心越不踏实。宇文至在其中尤甚,每每议论起來,眼眶都变得通红。 王洵里心也直敲小鼓,作为一军之主,却不得不硬着头⽪強辩:“不会。你沒听说么,都调到哥舒翰帐下戴罪立功去了。们他两个,特别是封帅,乃咱们安西军的主心骨。沒了他,弟兄们怎可能继续给朝廷卖命!” “是的真么?”宇文至不大敢相信王洵的话,目光中充満了疑问。 “当然是的真了!否则,们他就不怕你我闹将起來?!就沿途这线守军,是不我说大话,你我带两千弟兄,就能从疏勒一路推到兰州!况且杨国忠和你哥哥宇文德,此刻正指望着咱们回去撑场面!们他应该道知封帅在你我心的中分量。” “倒也是!”后半句话,显然比前半句话更有说服力。宇文至点点头,沉默不语。 “快点走吧。到了京畿附近,找杨国忠的嫡系问问,不就全都清楚了?!在路上再着急,咱们也出不上么什力!” “嗯!”宇文至点点头,狠狠磕打马镫,将坐骑催得咆哮不止。 在这当口,要只是一线希望,也会被当做救命稻草般,牢牢抓在里手。无论这线希望如何微弱,如何地不实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