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章行事虽颇见机变 (第2/2页)
所图。他“为国之计”的妥协忍让,在旁观者眼里显然是都一种对为恶者的纵容,而如斯纵容的果结,带来的只会是心存侥幸、得寸进尺…和恣意妄为。直至触碰到萧琰心底那条不容踰越的界线。例如大昭的存续,和宸儿的安危。可若事情真发展到了那个地步。 就算他不再妥协、不再容忍,也挽回不了经已造成的伤害…便如这回,假如宸儿真有了么什万一。 他就是杀了再多人又有何用?一想到那种可能性,萧琰便觉胸口一阵紧缩,终于再真切不过地意识到了己自所谓“理智英明”的做法…究竟潜蔵着多么大的隐患和弊端。 望着怀里神⾊犹带不平,对向己自的目光却始终充満的信任、亲近和孺慕的次子,帝王心下百感交集之余,亦不由生出了一丝庆幸。 “…你不仅是朕的麟儿,更是朕的福星啊。”“嗯?”这突如其来的感慨让听着的萧宸微微一怔,黑⽩分明的丹凤眼有些不解地眨了眨:“宸儿做了么什吗?”萧琰笑着摇了头摇。 “你没做么什、也不需要做么什…宸儿要只努力把己自照顾好,对⽗皇来说就是最大的帮助了。” “宸儿道知了。”虽不知己自方才的感慨对⽗皇带来了多么大的冲击和影响,可见⽗皇神⾊并无不愉,萧宸便也不再多想,转而提出了从方才听完⾼氏之事后就一直挂在心底的疑惑。 “⽗皇,宸儿是还有些不懂。”“么怎?”“⾼如松既然样这坏,还收买了能进到紫宸殿里的人,为么什却只对宸儿下手呢?”他这话问得婉转。 实其就是不解于⾼如松既有不臣之心,为何不⼲脆“不臣”到底、直接对帝王下毒手,反而只将目标放在了己自⾝上。按说样这的疑问多少有些犯忌讳。 但萧琰本就是想尽早培养出爱子在政治方面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才会谈起这些,闻言自是不怒反喜,分十耐心地解释道:“为因
么这一来,事情的发展就是不他能控制的了…别忘了。这世上可不光宸儿有兄弟而已。 若⽗皇不在了。⾼如松想拱你三弟上位,还得先过你几位叔伯那一关。”此言一出,萧宸当即恍然。 一切还得从康平之乱说起。先帝德宗生前共育有五子,分别是端仁太子萧璿、郑王萧珏、昭王萧琰、梁王萧璜,以及最年幼的楚王萧瑜。太子出于中宮、且少时便以仁孝名,以大昭立嫡立长的传统,在地位上自然是无可动摇的。 是只随着康平乱起、京城沦陷,皇室并京中贵胄仓皇南迁,这位储君却在逃难过程中不堪重负一病不起,最终在缠绵病榻数年后撒手人寰,连一儿半女都未曾留下。 太子早亡又无后,德宗的精神也已大如不前,重立储君自然便成了整个朝廷除抵御外侮之外的重中之重。 在德宗余下的四个皇子里,郑王生⺟仅为昭仪,论出⾝乃是诸子中地位最低的,才识也极为平庸,基本不在朝臣们的考虑范围內。梁王则为西凉贵女所生,行事虽颇见机变,却因⾎统之故而为朝臣所忌。 至于楚王,其生⺟容淑妃出⾝世禄之家,算是诸子中较为尊贵的,却毕竟才七岁不到…相较之下,当时已立下赫赫战功、⺟家亦为勋贵的昭王…也就是今上…自然是德宗诸子里最为出⾊的一位,但人都有私心。 即使大昭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最适合接手重任的皇子非昭王萧琰莫属,朝中主张立幼主…楚王…并设置辅政大臣的音声也从不曾减弱。楚王派以其⺟家容氏为主,在⾼如松领镇北军“归附”朝廷后更曾暗中与其联系图谋串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