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7章说句难听为君者 (第2/2页)
;近前劝阻了,他才挣扎着从萧瑜的大掌下逃了出来,有些狼狈地问:“五皇叔缘何…” “太子就是太过紧绷了。”萧瑜按下了心头的遗憾故作正经地道,“既然已预料到了可能的危险,事前多加防范、预作准备不就得了?何需这般眉头深锁!若让不知情的人瞧着,怕还会为以前线的战事有了么什变故呢。” “…孤是只放心不下。”“⾝为人子,有此担忧也是正常,不过圣人筹谋这一仗也筹谋了十几二十年,必是有了充⾜的准备才会正式发兵,又怎会留下那等明显的疏漏?况且我军说是深⼊敌境,可北雁方面本非铁板一块,被圣人摧枯拉朽地一番腾折,不自个儿乱来起就不错了。 想来也很难进一步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这倒是…”萧琰商议国事时从不避着爱子,⽗子俩又有前世的经验可供讨论,故萧宸稍一细想,便也意识到己自确实是有些多虑了。兴兵北疆、御驾亲征。 不过是用以瓦解北雁的后最一着罢了。真正为这场必然的胜利打下基础的,是还大昭这十多年来的积蓄和酝酿。从国力的恢复、军队战力的维持,到对北雁內部的深⼊分化,若非帝王早早布线多方“栽培” 就算真能聚起百万之师倾巢而⼊,北疆的战况也不会进行得样这顺利。可就算道知是己自关心则乱,以萧宸的性子,也是不说放下就能放下的,想到前生那场就某方面而言格外惨烈的胜利。 即使曾经的罪魁祸首如今大多死的死、圈的圈,年轻的太子仍在片刻沉昑后语气一转、若有所思地开了口:“征北军有⽗皇坐镇、旗下将领又多是⽗皇旧部,出岔子的可能性确实不大…可若变生肘腋、祸起萧墙呢?” “喔?太子可是听到了么什风声?”“这倒是不曾…正如先前所说,是只一直没来由地有些不安而已。” 少年苦笑道,“之以所深夜请五皇叔前来相议,也是想藉此厘清思绪…说实话,要真是孤多心也就罢了。可若真有了么什万一,孤便万死难辞其咎了。” “太子言重了。”太子侄儿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他这个做长辈的,自也不好再用一句“多休息宽宽心就没事了”来打发对方,尤其上回梁王的案子,也是因圣人的“不安”才寻到契机及时阻止的。 故萧瑜踌躇半晌,是还配合着对方思考起了可能的变数。“真说来起,圣人御驾亲征,朝中军力被菗调不少、几位重臣也随军去了前线,若有人真生出了不臣之心,确实不失为动手的大好良机。” 顿了顿,“不过动了手是一回事、如何收场又是另一回事…且不说太子手握虎符,随时以可调动太子卫队和留守噤军平乱,在圣人随时有可能率军回銮的情况下。 就算侥幸宮变成功,也不过是多过了几天做皇帝的瘾而已。”“确实…若无法威胁到⽗皇,所谓的政变也不过就是场笑话而已。”以征北军之势,就算有人私通北雁。 在场战上留下帝王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至于买通帝王⾝边人进行刺杀、至甚策反随军将领…对方要真有如此能耐,便只能说是己方轻忽大意、疏漏无能了。 而不论萧宸或萧瑜,都不认为如今正剑指燕京的帝王会犯下如此可笑的错误。“若换作是臣,与其大张旗鼓地搞么什政变,还如不趁隙离间太子和圣人。” 相对于军事,萧瑜在政治方面的敏锐度无疑要⾼上许多,语气一转便又抛出了另一种可能,“说句难听的:为君者,少有不猜忌多疑的。无论用上么什手段,要只成功让圣人相信太子生了异心,对方在这夺嫡之争上便已赢了大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