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第1/3页)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谦之案:“宁”字,绩语堂碑录因避清帝讳改为“宁”今据原碑文改正,下同。 神得一以灵,⾕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严可均曰:“万物”各本作“万物” 罗振⽟曰:敦煌戊本无此句。 谦之案:景福本、范本“万”亦作“万”又陈碧虚曰:“严君平本无‘万物得之以生’,并下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十四字。” 侯王得一为以天下正。 严可均曰:“天下正”御注、王弼作“下贞” 范应元曰:贞,正也。王弼、郭云同古本。一本“贞”作“正”亦后人避讳也。河上本作“侯王” 谦之案:傅、范本、柰卷作“王侯”群书治要、孙盛老子疑问反讯、晋书裴楷传、书钞一四九引并作“贞”严遵、河上、顾欢、景福、楼正、庆阳、磻溪、室町及⽟篇“一”字下引均作“正”遂州本作“政”中都四子本此句作“以天下为正” 王念孙曰:河上本“贞”作“正”注云:“为天下平正。”念孙案:尔雅曰:“正,长也。”吕氏舂秋君守篇“可为以天下正”⾼注曰:“正,主也。”“为天下正”犹洪范言“为天下主”耳。下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即承上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言之。又云“侯王无以贵⾼”“贵⾼”二字正承“为天下正”言之,是“正”为君长之义,非平正之义也。王弼本“正”作“贞”借字耳。 东条一堂曰:“为天下贞”按“贞”一本作“正”与注乖。下同。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引亦作“正” 彭耜曰:“诸本贞作正,避庙讳。” 易顺鼎曰:“贞”或作“正”古字通用。王氏读书杂志谓此“贞”为借字,似未尽然。易“贞胜者也”韩注引老子曰:“王侯得一为以天下贞。”王弼周易略例:“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邢?注引老子亦作“贞”文选王元长曲⽔诗序注引亦作“贞”是“贞”为本字。 劳健曰:“侯王得一为以天下贞”“贞”字景龙、景福作“正”开元、傅、范与诸王本皆作“贞”范注:“贞,正也。一本作正,后人避讳也。”按道蔵御注、御疏本原作“正”疏云:“本或作贞字,贞即正也。”开元石刻乃改从“贞”范云“后人避讳”非也。又此章凡“侯王”字,傅、范亦作“王侯”非也。诸唐本、诸王本、河上本皆作“侯王”与“贞”字自谐句中韵。 谦之案:作“贞”是也。易系辞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曰:“言致其一也。”老子此章言“侯王得一为以天下贞”下,傅、范及释文下有“其致之一也”与易义均合。又柰卷及大阪图书馆旧钞本,均作“天下贞”狩野直喜谓:“河上公本亦有作‘贞’者,盖自宋刻避帝讳改‘贞’作‘正’。”今证之以景龙碑文,知“贞”“正”二字古通用,而避讳之说亦非。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谦之案:碑文与罗卷此均作“无”不作“无”为变例。武內法京敦乙本作“无”又庄子至乐篇:“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语意本此。 刘师培曰:“发”读为“废”说文:“废,屋顿也。”淮南子览冥训“四极废”⾼注:“废,顿也。”左传定三年“废于炉炭”杜注:“废,坠也。”顿坠之义,与倾圮同。恐发者,犹言将崩圮也,即地倾之义。“发”为“废”字之省形。 蒋锡昌曰:刘说是。庄子列御寇“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释文:“发,司马本作废。”列子⻩帝篇引作“废”又缮性“非蔵其智而不发也”御览逸民部引作“废”左传哀十一年疏引竹书纪年云:“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汉书地理志引作“发”均其证也。“发”“废”双声,故可通用。此言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也。 神无以灵,将恐歇;⾕无以盈,将恐竭; 毕沅曰:“竭”河上公、王弼并作“歇”案应作“竭” 谦之案:河上公、王弼并作“竭”上句作“歇”毕误校。“歇”说文:“息也。一曰气越怈也。”广雅释诂二:“歇,怈也。”七发:“精神越怈,百病咸生。”“竭”借为“渴”“渴,尽也,从⽔,曼声。”尔雅释诂:“涸,渴也。”经传多以“竭”为之,是竭有涸尽之义。周语“伊、洛竭而夏亡”注:“涸也。”淮南说林:“渊泉不能竭。”本经:“竭泽而渔。”河上注此:“言⾕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満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竭”与“渴”同义,不必改字。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罗振⽟曰:敦煌本无此句。 侯王无以贵⾼,将恐蹶。 武內义雄曰:景、遂、敦三本“侯王”与上文合,下又同。景、遂二本“贵⾼”敦本无“⾼”字,然下文“贵⾼”并称,有“⾼”字是。 罗振⽟曰:敦煌本“贞”下有“而”字。 谦之案:此句疑有误文。诸河、王本、顾欢本、磻溪、景福、楼正、室町、柰卷句同此。范本作“王侯无为以贞,将恐溪”⾼翿作“侯王无以贞而贵⾼,将恐蹶”傅奕作“王侯无为以贞而贵⾼,将恐溪”彭耜,赵孟俯同傅本,惟“王侯”作“侯王”严遵同彭本,惟“无为以贞”作“无为以正”皆川愿老子绎解又与严遵同。 刘师培曰:案上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神无以灵”“⾕无以盈”“万物无以生”均承上“以清”、“以宁”、“以盈”、“以生”言,惟此句“无以贵⾼”与上“为以天下贞”不相应,疑“贵”即“贞”字之讹。“贵”、“贞”形近,后人据此节王注有“清不⾜贵”诸文,遂改“贞”为“贵”又疑“贵⾼”并文,与下“贵⾼”二语相应,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